close

溫妮颱風

1960年代的颱風為什麼那麼強?

如題

最近正在做對颱風的研究

除了發現颱風的強弱有一個週期性外

也衍生出了這樣的問題

當溫室效應逐漸增強的狀況下

我們的颱風似乎沒有跟著溫室效應起舞呢? 1960年代的溫室效應似乎應該比現在弱才是? 那學者所說的颱風影響因素中的溫室效應

其實不是主因?
您所指的『強』

是指颱風本身的強度嗎?若是

讓我來回答:其實溫室效應愈強

所能提供颱風的熱能和水汽愈多

換句話說

二者強弱應是成正比的

這在前幾年卡翠娜颶風侵襲美國後

就得到美國氣象專家的證實

早在20多年前

1990瑪麗安颱風侵襲台灣時新聞也提到了:未來的颱風

只會愈來愈強

跑的速度也會愈快!

為何近20年颱風強度不如以前呢?以台灣為例

早期台灣偵測颱風的中心風速(強度)

是以1分鐘平均風速計算

大多都直接換算美國關島的數據

如美方認定125海浬的颱風

台灣中央氣象局便會給個每秒64公尺的數據

但是從1987.09美國因為省成本

也為減少人員失事的危機

不再飛機偵測

都靠人工公式數分析(如德佛札克分析法)後

氣象局變改為10分鐘平均風速

所以數據大家減低

以前動不動就達到70公尺的超級強烈颱風這20年來不再聽到了

不是颱風變弱

而是偵測方式改了

偵測時間愈長

所得數據愈小。

2005年龍王颱風和1987.07魏恩颱風

在美國認定

都是屬於風速120海浬的4級颱風

長相也相似

都是強而結實且小的強颱

但前者氣象局給51m/s

後者是64m/s

這種情況到處可見

所以如今

中颱上限的我都會視作強颱

而達到51m/s以上的強颱

若以以往的標準來定

都是超級強烈颱風了。

所以

近年的強烈颱風若生在過去

很可能都是中心風速65m/s以上的超級強烈颱風了

1990的佩姬、奧文、麥克、芙蘿;1991露絲、尤瑞、密瑞兒;1992蓋依、艾爾西、雷爾妲;1993艾德;1994道格、弗雷特、梅莉莎、席斯;1995奧斯卡、安吉拉;1996戴兒、賀伯;1997溫妮、羅西、凱斯、艾文、瓊恩、帕卡、伊莎、尼斯多、歐立瓦;1998瑞伯;1999巴特;2000桑美、丹瑞、畢利斯、珊珊;2001普都;2002風神、查特安、哈隆;2003盧碧、梅米;2004電母、佳芭;2005海棠、泰利;2006伊歐佳、雅吉、西馬侖;2007柯蘿莎、聖帕;2008薔薇

除了少數氣象局不知為何

曾給58m/s的數據外

其餘都是51-55之間

這當然很多風迷抱怨氣象局太懶的緣故

沒侵台的颱風隨便給個很低的數字

遲遲不願升級。

上述這些颱風

在美國標準下

經常給出130-160海浬(即每秒65-85公尺)之間的數據

近年美國也變保守了

既是估計值

可以說不完全準

封頂強度常定在140海浬就不會再加上去了

如西馬隆、伊歐佳等

除非像去年有實測

薔蜜颱風側得10分鐘平均風為60m/s

中心氣壓907百帕

日本那小氣的不得了的數據都改為60m/s

美國也從善如流的給出145海浬(74m/s)的風速

獨氣象局參與實測卻不願更改數據

依然給個51-53m/s

那時我還看到很多風迷在大罵呢!

因為實測是目前科技最準確的方式。

可能是怕正遭受颱風侵襲的台灣民眾恐慌吧?

颱風假,盧碧颱風,颱風放假,颱風命名,颱風停止上課,莫拉克颱風,颱風大肆虐,颱風的形成,颱風天,颱風動態颱風,氣象局,溫室效應,美國,強烈颱風,1960年代,伊歐佳,如德佛札克,卡翠娜,台灣

衛星雲圖|停課|太平洋|冷氣團|豪雨|氣象報告|台灣海峽|輕颱|鋒面|颶風|預測|中颱|週末|颱風假|風力|溫度|熱帶|西南氣流|梅雨|強颱|機率|名稱|對流|方向|高氣壓|龍捲風|低氣壓|熱帶低氣壓|雲|

溫妮颱風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9042102376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ye444008 的頭像
    toye444008

    網頁錯誤




    toye444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