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溫妮颱風

中橫的歷史背景~~?

中橫的歷史背景為何?為何開闢此路段!其背後聽說還有很多故事誰能清楚的說分明?例如:不知在中橫哪段說有紀念當時開發中橫而犧牲的員工之墓~~~等!
四十年前中橫公路的開鑿

將許多人帶進中央山脈這片原始秘境。

靠著這些以退役軍人為主的築路人

他們將青春生命投注其中

這一條貫穿台灣東西部的工程才得以完成。

今天

不論是歸鄉的遊子、遠來的觀光客

或是因業務奔忙其上的商旅

都不能也不應忘了當年這批篳路藍縷的無名英雄們……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

中部橫貫公路正式開工

歷經三年九個多月的艱苦施工

終於在民國四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完成總長二百七十七公里的中橫公路

並於同年五月九日正式通車。

早在民國三十九年

省公路局早有橫貫台灣、越山修路的計劃

但經歷數次的探勘

終因工程浩大

經費無著

只得作罷。

直到民國四十三年

當時的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蔣經國先生

為了促使台灣東西兩地的交通更便捷

以及安置尚有工作能力及體力的退役人員

而有了開通中橫公路的構想。

七種勞力整個中橫公路工程從紙上定線

勘測、工程設計、開工到完工

實際上前後費時十年。

而中橫公路工程之浩大

從它所需的人力即可看出:施工期間

每日的工作人數平均需五、六千人。

為了籌組如此龐大的人力

當年即有榮民工程總隊隊員、陸軍步兵、軍事監犯、職訓總隊隊員、失業青年、公民營廠商以及暑期參與救國團活動之志願青年學生等七種人力來源

全數投入中橫公路的開發。

除了人力的大量投入之外

中橫公路由開工到完成

更歷經佛琴妮、卡門、溫妮、瓊安、露依斯等強烈颱風

以及數次五級以上地震等天災

如民國四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清晨四時

花蓮地區的五級地震

使得太魯閣至溪畔的工程上滾落無數巨石

不僅擊垮橋柱

衝毀工棚

工人更傷亡達二十多人

工程進度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四十八年接連的瓊安強烈颱風及露依斯颱風使中橫全線電訊設備損毀慘重

坍方累積二十餘萬方

損失更是高達千萬元。

另外由於中橫的開發區域

多屬崇山峻嶺、懸崖峭壁等地質敏感區

接連天災加上脆弱地質

讓這項東西橫貫公路的工程

成為難度極高的工事。

更由於無法使用大型機械開拓挖掘

大部分工程全是由人力一鍬一鏟

一斧一鑿完成

也使得這條純手工打造的中橫公路

馳名中外。

奇、秀、幽、勝在中橫公路開拓期間

當年任職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主委的蔣經國先生

即有感而發的創作一篇散文「投宿在一個沒有名字的地方」

記述了中橫開拓的艱難

及他與罪犯工人相處一晚的過往

說明了當年犯人參與工事的景況。

完成後的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路線分為主線、支線和供應線等三個部分。

主線係由東勢經達見、梨山越大禹嶺

再循立霧溪經關原、碧綠、慈恩、天祥至太魯閣

最後銜接蘇花公路

全長共一八五公里。

支線由梨山北行至宜蘭;供應線則自霧社、經昆陽至大禹嶺與主線相連。

這條公路不僅大大縮短台灣東西兩端的距離

也將太魯閣雄偉奇麗的峽谷景緻

呈現在世人眼前。

而中橫沿途的名勝景觀更是集奇、秀、幽、勝等山川景致之大宗。

尤以長春祠、布洛灣、燕子口、九曲洞等為其間勝景。

現在的天祥活動中心及梨山賓館等處

均是築路期間的醫療中心;而位於太魯閣的長春祠

更是為了紀念當年築路人的辛苦犧牲

而設立碑牌

以為後人悼念。

回味中橫今年適逢中橫公路通車四十周年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特別為了這條每年吸引百萬人次遊客

兼具交通運輸與觀光遊憩的景觀道路

舉辦一系列活動。

希望藉由四十週年系列活動的舉行

可以讓人們緬懷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

能對中橫公路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如舉辦太魯閣國際馬拉松賽事、探訪合歡越古道、溪流生態活動、地質研習營

以及中橫老照片展等活動。

其中「中橫老照片展」

特別精選中橫日據古道照片、中橫開拓、探勘及施工照;中橫重要據點今昔對照及中橫紀錄片影展

更為中橫四十年的今與昔

留下了最佳的見證

讓後人也能充分體認當年開拓中橫工程的艱辛。

           參考資料 http://www.sinorama.com.tw/ch/show_issue.php3?id=2000118911080C.TXT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oye444008 的頭像
    toye444008

    網頁錯誤

    toye4440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